随着广州经济和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市民可支配收入大大提高,买车也成为较为普遍的事情,累积伴随着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广州中心城区已呈现交通拥堵趋势。自2007年8月15日广州市第100万辆汽车上牌开始,6年后,据2013年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广州汽车保有量已突破250万辆,增长1.5倍[1]。广州市实施限制汽车上牌政策之前五年私人小客车的平均增长率达到22.1%,私人小汽车千人拥有率高达90辆/千人[2],虽然限牌政策的实施有效地抑制了新增私人小汽车的过度增长,但庞大的汽车保有量仍使广州每日马路交通压力非常大。自2009年底起,受各种因素综合影响,晚高峰广州中心城区主干道平均车速降为18.7公里/小时[2]。由于此后没有采取有效措施,2013年交通拥堵范围已扩大至广州市大部分中心城区,主干道平均饱和度达到0.9以上,工作天早晚高峰广州市中心城区主要道路车辆行驶平均速度降至20公里/小时以下已成为常态[3]。2013年10月,《广州交通发展白皮书》公布的广州交通现状数据显示,造成拥堵的根源在于广州市区城市道路汽车容纳能力非常有限:十区道路面积仅能容165万辆车出行,中心城区仅能同时容纳100万辆车出行,而广州汽车保有量却高达250万辆[1]。庞大的出行车辆争抢有限的道路资源成为了广州市城区道路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

 

2013年7月8日起至7月19日,广州交警对广州交通拥堵点进行公开调查和征询[4],经过为期两周9155名市民投票参与,广州交警部门公布了全市拥堵点调查结果,从交警部门公布的98个拥堵点中,产生了得票最高的前20路段(如表一所示),其中内环路和环城高速之间的区域成为广州市交通拥堵黑点中的黑点。调查结果排名头5位:金沙洲大桥、罗冲围路口、增槎放射线金沙洲出口、增槎放射线入B线以及中山大道属于广州典型塞车黑点,均位于内环路和环城高速之间的区域,也从侧面证明了该区域将是今后广州治堵的重点区域。

有鉴于广州市交通堵塞越来越严重,据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广州旧城区中越秀、荔湾、海珠、天河四区平均人口密度为27531人/平方公里,其中越秀区最高,达到52834人/平方公里[5]。人口密度大同时引起社会公共资源负载压力巨大,城市公共资源紧张,可以预期广州理应优先重点发展公共交通以疏导交通拥堵黑点并缓解旧城区的道路压力,政府应提升公共交通设施并优化道路建设,否则即使建更多的路,限更多的牌,也是无补于事。2013年8月广州发展研究院发布《关于广州建设公交都市的若干建议》报告显示[6],广州公共交通日均客运总量约1448万人次,占机动化出行比例的6成,成为市民出行的主要方式。而三年前,《2010年广州市交通发展年度报告》显示广州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的比例为59.6%,可以看出近几年广州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的比例一直稳定在6成,但与东京82%和香港87%的公交出行比例仍有很大差距。

 

  • 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比例%

考虑利用公共交通设施疏解车流和人流拥挤,广州市应积极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完善交通基础设施,优化交通出行结构,重视交通智能化发展,提高交通服务水平和运行效率,建立逐步缓解交通拥堵的长效工作机制这一思路。笔者从广州提倡低碳出行和建设生态城市这一设计思路出发,结合参考国际最新公共交通建设现状和发展趋势,建议可研究和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自动化导引交通系统作为广州市今后主要的公共交通出行工具之一。